黨的二十大全面回顧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闡述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等重大問題,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藥品監管部門要把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上來,把智慧和力量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上來,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推動新時代藥品監管工作的強大力量。
深刻認識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黨的二十大取得的所有成果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再次宣示了“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明確了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最大的原則,標注了大會彪炳史冊的歷史地位、歷史意義、歷史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遭遇的風險挑戰風高浪急,其復雜性、嚴峻性前所未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義無反顧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應對風險挑戰,黨中央是主心骨。穿越驚濤駭浪,習近平總書記是掌舵人。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非凡的遠見卓識,舉旗定向、定綱指向、運籌帷幄,是當之無愧的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人民的領袖、時代的領路人。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應時代之變遷、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集全黨智慧和力量,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的重大時代課題,標注了馬克思主義發展新高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藥品監管工作在黨的領導下取得巨大成就,我國藥品監管法規制度體系全面升級,審評審批體系日臻科學規范,疫苗監管體系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風險防控體系全面深化細化,技術支撐體系建設與時俱進。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對藥品監管工作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反復強調藥品安全關系每個人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容不得含糊,明確提出要把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落到實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深刻闡明了做好新時代藥品監管工作的基本理念、根本方法和主要規律,確立了藥品監管工作的思想基礎、制度框架和方法路徑。藥品監管部門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藥品監督管理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良好精神狀態做好強化監管、防范風險、促進發展、服務民生、增強能力等各項工作,確保藥品監管事業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道路開拓前行。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藥監篇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保障人民健康,強化藥品安全監管,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部署,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新時期藥品監管方略,深化了藥品監管工作內涵,指明了藥品監管事業發展方向。藥品監管部門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踐行中央藥品監管工作方針有機結合起來,按照“講政治、強監管、保安全、促發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奮力開創藥品監管現代化新局面。
一要講政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落實各級黨委(黨組)主體責任,提高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藥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保障藥品安全、有效、可及關系到國家安全穩定,關系到黨和政府公信力,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藥品監管部門要堅持從政治上思考和把握藥品監管工作,從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的高度、從鞏固黨的執政根基的高度來認識、看待藥品安全問題,切實在藥品監管戰線上為黨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把牢政治方向,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藥品監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把準精神航向,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把握目標指向,自覺把藥品監管工作放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場景中去謀劃,積極探索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藥監特點的現代化建設路徑。
二要強監管。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高效能監管是保障高水平安全、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要按照黨中央關于提高政府監管效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藥品監管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多措并舉強化監管、增強能力、提升效能。嚴格落實監管責任,既要防止監管缺位,又要防止大包大攬,督促地方黨委、政府履行好屬地管理責任,督促企業履行好主體責任。強化監管協同,建立完善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綜合監管機制,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藥品監管體系。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部署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藥品監管法治道路,加快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強化依法行政、依法監管,確保藥品監管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及時完善對醫藥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提升“互聯網+藥品監管”應用服務水平,探索實行遠程監管、移動監管、實時監管。深入推進監管科學研究,加大重點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投入力度,加快建立適應中國醫藥發展實際的監管制度、工具和方法。
三要保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系統闡述,提出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藥品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安全,守住藥品安全底線是藥品監管部門最基本的職責。要以“眼睛瞪得大大、““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保持“風險隨時都在、成績每天歸零”的危機感,切實讓監管跑在風險的前面。以深化藥品安全專項整治為主抓手,對風險隱患強化實時監測預警、動態評估管控,突出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環節,切實把風險摸排清楚,化解在萌芽狀態,推動藥品安全管理從“被動防御”向“主動防控”轉型,從“隨機安全”向“本質安全”升級,全方位筑牢藥品安全底線。
四要促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了系統深入的闡述。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醫藥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藥品監管部門要切實發揮職能作用,著力在服務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支持醫藥產業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要明晰警戒線,打好預防針,告訴企業“什么應該干、什么不能干”,對故意違法違規者嚴懲不貸,清除行業的害群之馬,切實為產業發展營造有序、安全、可預期的監管環境。要堅持寓監管于服務之中,提升審評審批效率,加大對藥品研發創新的指導力度,實實在在地幫助企業把醫藥新科技轉化為新產品、轉化為生產力,加快推進我國由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邁進。
五要惠民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隨著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慢性病發病率上升、特殊人群用藥需求增加等,人民群眾對藥品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需求,將長期保持快速上升的趨勢。藥品監管部門要牢固樹立“監管為民”理念,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用藥權益。要把藥品質量安全是否有保障、人民群眾對藥品的需求是否有效滿足作為衡量監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用監管給人民群眾帶來實惠,用監管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現實問題,用監管使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為推動藥品監管事業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黨的二十大戰略性地作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的重大論斷,科學回答了“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這一重大歷史命題,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指明了方向。藥品監管部門要始終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把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推進藥品監管工作結合起來,統籌抓好理想信念教育、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基層基礎、黨風廉政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教育督促黨員干部嚴格遵守、貫徹、維護黨章,自覺規范政治言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突出黨支部“管到人頭”的優勢,加強對黨員的日常教育管理監督,有效發揮黨員在積極履職盡責、推動藥品監管事業改革發展中的先鋒模范作用。持續加強干部作風建設,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堅決糾治“四風”,弘揚擔當作為的優良作風,著力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堅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采取多種方式深化廉政警示教育,深入開展“良藥祛百病,清廉安一生”廉潔文化建設,筑牢黨員干部思想防線。持續完善廉政制度,找準容易滋生腐敗的突出表現、重點領域、易發環節,不斷完善細化管控機制,切實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加強監督執紀問責,嚴肅查處不收斂不收手的違紀違法問題,切實以隊伍的廉潔保障監管的權威、工作的落實。
(作者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成員、國家藥監局黨組書記)
來源:《機關黨建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