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一類由真菌、細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者其他活性的物質。自從抗生素被人類發現并應用以來,為人類醫療事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治療了大量疑難雜癥,因此也被許多人奉為靈丹妙藥。例如在二戰時開始大量應用的青霉素,它拯救了無數盟軍士兵的生命。但是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人們使用不當,抗生素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常見的認識誤區如下。
日常生活中,遇到感冒、發熱、咳嗽、外傷,很多人認為是發炎了,首先想到用抗生素,將炎癥和感染相混淆,將消炎藥和抗生素混為一談。炎癥是指人體組織或器官對有害刺激或損傷產生的一種防御反應,機體的這種炎癥反應機制可以促進組織損傷的修復,但過于激烈的炎癥反應則可使組織壞死,造成功能障礙。引起炎癥的原因有物理性的,如刀刺傷、燙傷或凍傷,也可以是化學性的,如酸堿導致的損傷;有過敏原導致的變態反應性炎癥,如花粉、食物或藥物引起的過敏;還可以是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等生物感染引致的炎癥。顯然,我們通常遇到的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和炎癥反應并不一樣,治療方法也不同。
炎癥的治療需要用抗炎藥物,以抑制過于強烈的炎癥反應,減輕炎癥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癥狀,防止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常用的有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或者糖皮質激素類如可的松、潑尼松等。還可以使用物理療法如熱敷、冷敷或紅外線、超短波等以減輕炎癥反應。
而感染的治療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原選用不同的抗感染藥物,如果是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的藥物,例如利巴韋林或者各種抗病毒口服液等;如果是細菌感染就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類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普通細菌感染,最好不要使用抗炎藥物,如地塞米松等,以免掩蓋病情。